
近年来,经济的快速发展,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富足的生活,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教育问题,比如孩子好享受、爱攀比,行为叛逆、不受管束,痴迷网络游戏、不爱学习等等。
其实,这些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,在传统典籍《道德经》中都能找到答案。
《道德经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,其中蕴藏的智慧,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对教育子女也很有帮助。这一期,让我们翻开两千多年前的《道德经》,借鉴古代圣贤的智慧,给正为如何教育子女而迷茫的家长点亮一盏指路明灯。
壹
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,我国经济迅速繁荣,涌现出大量富裕家庭,也诞生了一大批衣食无忧的“富二代”。
家长们原以为依靠优越的经济基础,能为孩子更快更好成长创造条件,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:成龙、成凤的目标没有达到,反而养出了不少“啃老族”“巨婴”甚至“败家仔”。据媒体统计,纨绔子弟在富二代中占比竟接近50%。

对此,家长们颇为担忧:怎样才能避免孩子成为只知享受不知奋斗的纨绔子弟呢?
《道德经》中提出“圣人行不言之教”,通俗来讲就是:身教重于言教。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而父母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,便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在众多富二代中,格力电器老总董明珠的儿子董东东很是与众不同。虽然母亲是“霸道女总裁”,他本人却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。
这其实是受母亲董明珠的影响。尽管企业产值早已过千亿,但董明珠本人仍然保持着勤俭朴素的本色,因为请明星的花销太大,她干脆亲自上阵为产品代言。
为了不助长儿子浪费的习气,董明珠时时处处留意培养儿子勤俭朴素的意识。
有一次董明珠出差回来,开车路过儿子学校。当时正逢学校放学,董明珠就想顺道接儿子回家。按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,但她又一想,自己开豪
车接儿子或许会助长他炫富享受的心理,于是果断掉转车头回家了。
在她的影响下,董东东的学习、生活一直很低调。
有一次,董明珠等儿子回来吃饭,结果等了好久儿子才回来。董明珠问起原因,儿子说:“空调车要两元,没空调的只要一元。我为了等一块钱的车,多等了半个多小时。”董明珠听后不仅没生气,反而表扬了他。
董东东有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“我的妈妈是从零开始的,我是她的儿子,我也可以从零开始。这便是我成功的原因。”

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过: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么样的人。
教育最大的成功,就是在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中达到期待的目的。
愿父母们都能用实际行动,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灵,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人格。
因为孩子的未来,就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。
贰
好动是孩子的天性,尤其有些男孩子,生性顽皮,动不动就惹祸。对于这类孩子,很多家长盛怒之下,只知道责骂甚至拳脚相加。长此以往,极易造成两种后果:孩子性格扭曲,长大之后容易走极端;或者对家长一味惧怕,形成心理阴影,影响心智发育。

其实,这些在父母眼中总爱调皮捣蛋的“问题孩子”,并不见得就是“坏孩子”,他们的“坏”与“不乖”在某种程度上恰恰也是高智商的表现,对他们的教育当然也就需要“高智商”的教育。
道德经中多处提到“无为”这个词。其实,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不妄为。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,按照事物天然的本性因势利导,达到“有为”的境界。
这就如同灵活流畅的水,懂得如何绕过障碍,随形就势达到目的。
在教育顽皮孩子过程中,家长也不妨试着转换思维,因势利导,慢慢就会发现,原来“坏孩子”也是可爱的孩子。
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,有天他看到一位男生在用砖头砸同学,便赶紧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。
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,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。陶行知就从兜里掏出一颗糖递给他,说:“这是奖励你的,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。”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:“这也是给你的,我不让你打同学,你立即住手了,说明你尊重我。”男孩疑惑地接过了第二颗糖。陶先生又说道:“我已经问清楚了,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,说明你很有正义感,我再奖励你一颗糖。”男孩接过糖,感动得哭着说:“校长,我错了,同学再不对,我也不应该用砖头砸他。”
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:“你能认识到错误,我再奖励你一块。我的糖发完了,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。”
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教育故事至今在教育界传为美谈。设想一下,如果陶校长直接采取强硬训斥的方式,很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,即使在声色俱厉下承认了错误,恐怕也会备感委屈。
自始至终,陶先生没有一句责备的话,却胜过了千言万语,男孩最终发自内心地反省了错误。
家长朋友,当你面对孩子的顽皮与叛逆,正准备动怒时,不妨先静下心来,想一想如何给孩子这四颗糖。
叁
时下网游流行,成为了很多少年儿童的“新宠”,但对家长而言就像是一场噩梦了。媒体就曾报道了南京一位12岁的小女孩,在暑假期间用手机玩游戏,短短两个月内,因为充值、打赏陆续花了父母近十万元,家长为此叫苦不迭。

孩子因为痴迷网络游戏,耽误了学习并花费大量金钱的事情绝非个例。据统计,在中、小学生中,网络游戏使用率分别达到了76.4%和86.7%。
孩子在成长阶段,如果缺乏引导,没能养成积极、高雅的兴趣爱好,就很容易陷进网络游戏的泥潭,难以自拔。
下面我们就看看,马云如何巧施妙招,化解儿子沉溺网游难题。相信对家长一定有启示作用。

马云的儿子马元坤,是个典型的90后,据孩子母亲张瑛讲:“孩子就是创业的牺牲品,从小在托儿所长大,只有周末才接回家。”
马元坤12岁的时候,迷上了网络游戏,经常泡在网吧不回家。和很多家长一样,马云也对马元坤展开了说服教育。可马元坤只说了一句:“你们都不在家,我回来了也无聊,还不如呆在网吧呢。”就让能言善辩的马云败下阵来。
到了这一步,换成别的家长,恐怕少不了一顿臭骂甚至要棍棒交加,那么马云是怎么处理的呢?
马爸爸到底是马爸爸,马云顺手给了马元坤200块钱,让他和同学到网吧尽情玩游戏,必须玩够三天三夜才能回来,唯一的条件是:回来的时候说出一个玩游戏的好处。
三天后,马元坤回来了,蔫头搭脑去找马爸爸汇报心得:“又累又困又饿,身上哪儿都不舒服,钱也花光了,确实没想到有什么好处。”马云立刻占了主动:“那你还玩?还玩得不想回家?”马元坤无话可说,从此慢慢淡出了网络游戏。
物极必反,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《道德经》中也提出:想让事物衰弱,就先使它强盛;想要废弃某物,那就让它兴旺。
正因为懂得“物极必反”的道理,马云不但放手让孩子玩,还要促使他玩到极限,最终成功把深陷网络游戏泥潭的儿子拉了出来。其中的智慧,家长朋友学到了吗?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蕴含着丰富的哲理,如果能将其中的智慧运用于教育,一定能让广大家长、教师和孩子受益无穷。兴华美育,解读中国文化,开启智慧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