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一张「辅导作业照」迅速火遍网络。原来,杭州的吴先生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,担心发起脾气会忍不住动手揍孩子,所以先用绳子反绑了自己的双手。

虽然方法无奈,但克制自己不体罚孩子的观念还是值得赞扬。
那么,除了绑上双手,还有别的办法避免自己发脾气吗?
这一期,我们就从辅导孩子学习谈起,接着讲述《道德经》中的教育智慧,为家长解开拴着双手的绑绳。
1
辅导孩子学习从来都是难题,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。
因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,难免会有抑制不住怒火的时候,连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也不例外。
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,人很聪明,学习却不用功。有一次,宰予在白天上课的时间偷偷睡觉,被孔子发现后痛骂了一顿,结果骂出了一句「朽木不可雕也」的千古名言。意思是:腐烂的木头没法雕刻。
对弟子做出这种「无可救药」的极端评价,孔圣人的愤怒可想而知。
正所谓爱之深,责之切吧。当今社会,竞争激烈,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,家长们往往恨铁不成钢,很容易动怒。究其根本原因,其实是很难静下心来。
《道德经》中很推崇「静」,曾提到「静胜躁,寒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」。
也就是说:清静才是天下的正统。宁静能够保全事物的本真,躁动则会破坏事物的本性。
很多家长会说,我也知道教育孩子要冷静,但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?难道也要像那位反绑自己双手的家长一样?
我们来看看林则徐的做法,也许会有借鉴作用。
林则徐是道光年间重臣,曾担任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等职。不论在哪里做官,他的书房里总是悬挂一幅写有「制怒」两字的匾额。

这幅「制怒」的匾额是怎么来的呢?
林则徐的父亲名叫林宾日,很重视儿子的早期教育,林则徐四岁的时候就被送进私塾念书。据林则徐回忆,父亲教育他时,总是以身作则,因势利导,从不打骂,连呵斥也很少。
在父亲悉心教导下,林则徐七岁就能写诗作文,学习成绩非常优秀。
正所谓人无完人,林则徐也有缺点,就是性子急躁,很容易生气、发怒。
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纠正急躁的毛病,林则徐亲手书写了「制怒」二字挂在书房,作为座右铭。即使后来做了官,无论官居何职,身处何地,这幅亲手题写的「制怒」匾额始终伴随着他,用来时刻提醒自己。
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除了及时提醒自己不要发怒外,还可以采用数数字、深呼吸、练书法、听音乐等方法缓解愤怒、急躁的情绪。
总之,家长一定要带着平静的心情辅导孩子,自绑双手的办法只能是下下策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,孩子不仅更容易学进去,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。
2
究竟是什么绑住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双手呢?归根结底,应当是期望孩子更优秀的心态。
想要孩子优秀,就要发现并培养他的长处。如果眼里只有短处,天底下就没有好孩子了。
先来看一个例子:
2016年,一身火罐印迹让菲尔普斯火了一把。更令人注目的,是他以23枚金牌的总数,成为迄今为止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运动员。

人们会以为,这样优秀的运动员,身体条件一定棒棒哒。
恰恰相反。菲尔普斯小时候总是站立不稳,容易绊倒。到医院一查,原来是患有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。这是一种遗传病,患儿身体控制能力差,同时伴有认知、运动或语言发育的延迟。
一个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,谁会想到以后竟能成为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人。
但菲尔普斯做到了。
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妈妈。菲尔普斯的妈妈发现孩子虽然走路不稳,手臂却特别长,上下肢比例极不协调。这种身材比例正适合游泳,于是她带着菲尔普斯走进了游泳馆。
果然,菲尔普斯一到水里,如鱼得水。
先天优势再加上后天训练,震惊世界的「菲鱼」就此诞生。
《道德经》第二章中提到「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」,意思是:有和无互相转化,难和易互相形成,长和短互相显现。
这段话落实到教育上,就告诉我们: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。家长不必总盯着孩子的不足,而应当更专注于孩子的长处,不妨先试着从孩子身上找出10~20条优点,然后写在纸上,留意培养强化。一旦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或进步,哪怕很微不足道,也要及时鼓励。长此以往,家长就会发现,孩子不再一无是处,而是变得越来越优秀了。
人们经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,“你看,某某孩子多棒!”“某某孩子字写得多漂亮!”“某某孩子成绩多好!”……其实,那些孩子只是在适合的教育下,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罢了。
3
家长之所以绑起双手教育孩子,是因为我们提倡以温和的态度教育孩子,不能随意责骂或体罚。但这不代表溺爱和娇惯,过于呵护就如同温室中的花朵,适当接受风雨洗礼更有助于孩子成长。
我们接下来看看毛主席的教育方法:
一天,毛泽东正在家里工作,保姆急匆匆跑过来说:“润之(毛泽东字润之)!岸青和岸英在院里玩玻璃呢!我管不住,您赶紧过去看看吧!晚一会,说不定就把手划了!”
遇到这种情况,很多父亲一定会立即前去制止,让孩子把玻璃扔了。如果孩子不听话,没准还会挨上一通打骂。
但毛泽东的做法,着实让我们领教了他的过人智慧。
毛泽东到了院子里,果然看见毛岸青、毛岸英正拿着碎玻璃片相互追逐打闹。但毛泽东并没有上前制止,而是静静站着看他们玩耍。
保姆过来一看就急了:“润之,你别光站着呀!一会看他们把手划了。”
毛泽东笑而不答,旁若无人地看着。
果然,不出保姆所料,没过多久,一个孩子就被碎玻璃划破了手,顿时血流如注,孩子一脸痛苦。
毛泽东赶紧走过去问:“手让玻璃划破了?”
“爸爸,划破了!”
“疼不疼?”
“疼!”
“以后还玩不玩?”
“再也不玩了。”
这种深刻的体验,会让孩子牢记一生。

对于毛泽东的教育方式,有人会赞叹,也有人会质疑:“方法是不错,可是不是有些‘狠心’了?”
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上德无为而无不为。「无为」即顺从自然,不妄加干预事物发展,才能达到「无不为」的目的。

作为父母,我们有必要给孩子一个全面成长的过程,这是自然的过程,无论快乐还是痛苦,都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。正因为这个过程可能存在风险,所以前提是他们是有保障的。正如毛泽东虽然没有干预孩子们玩玻璃,但始终在旁边看管着。
如果一味干预这个过程,对他们的成长反而不利。拔苗助长讲的正是这个道理。
毛泽东的教育方式貌似无情,实际很有情。唯有让孩子受一点伤害,体验一些挫折,才能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,这其实也是成长的代价。与虚无空洞的说教相比,亲身感受生活的艰险磨难更有意义。
只有明白这个道理,才能让家长反绑着的双手真正得到解放。
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蕴含着丰富的哲理,如果能将其中的智慧运用于教育,一定能让广大家长、教师和孩子受益无穷。
兴华美育,解读中国文化,开启智慧教育。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扰,欢迎把问题发送到我们的邮箱:
guoxuezidian@xinghuameiyu.cn
我们将组织教育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。